“波兰很新鲜,意大利很浪漫,中国香港更包容。每个海外市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机遇,如今,企业听得最多的就是‘走出去’,从律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关心企业是否为‘走出去’做好了充分准备,是否有能力‘走出去’。”日前,北京市京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何贵才表示,很多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得成功,也有很多企业因为国际商事纠纷只得铩羽而归,究其原因,多是找错了对象,用错了机构,办错了事。
        系统而完备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企业如何甄别?何贵才总结出中企出海需要关注的“十三要”:
        一要熟悉国际惯例。何贵才说,熟悉国际规则是企业走出国门首先要做的功课。
        二要心中有底数。所谓“底数”,就是充分了解目的地国家或者合作方的资信情况,需要时可寻求贸促会等权威机构的帮助,进行资信情况调查。
        “贸促会是企业主体或产品的‘户籍警察’。”何贵才说,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三要即需要办理“国际身份证”,例如,由贸促会出具的原产地证就是证明某一出口货物为该国家(或地区)原产的一种证明文件,有效利用原产地证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贸易成本。
       四要办多国护照。海外参展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ATA单证册是某些赴海外参展且需再回运国内的商品必须办理的“货物护照”。ATA单证册制度是世界海关组织为暂准进口货物而专门创设的,为暂准进口货物建立了世界统一的通关手续,使暂准进口货物可以凭ATA单证册在各国海关享受免税进口和免予填写国内报关文件等通关便利。统计数字显示,自1963年投入实施后,已有6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ATA单证册制度,75个国家和地区接受ATA单证册,每年凭ATA单证册通关的货物总值超过了120亿美元。
        五要舍远就近。何贵才举例说,贸促会可以为企业代办各国使领馆认证,免去长途奔波的烦恼。
       六要未雨绸缪。近年来,知识产权之争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备受关注的竞争手段,尤其是通讯、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硝烟四起。因此,企业出海要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并在发生纠纷时及时寻求贸促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权威机构的帮助。
        七要索理赔有据。海损理算一直是国际货物运输的高频纠纷点和难点,专业、权威的海损理算服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明晰权责,定纷止争,并维护自身权益。
        八要利用贸促会游说。企业遭遇“两反一保”危机近来逐渐成为家常便饭,贸促会的一大职能即通过海外游说化解贸易摩擦。1010日,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陈洲率团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了美国对华“301调查”公开听证会,并代表中国工商界发表立场意见,有理有据地表达了中方立场和真实市场情况,获得了多家美国行业机构、企业代表的认同。此外,在听证会前,中国国际商会已代表中国工商界向美国国际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了超过700页的评论意见和证据材料。正是一次次稳扎稳打的海外行动,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由默默无闻逐渐到拥有话语权。
        九要以和为贵。何贵才说,以和为贵仍然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主流态度,遇事愿意接受调解,一方面维护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避免了判决执行的麻烦。此时,企业需要谨慎选择值得信赖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动员能力的调解机构。
        十要不吃哑巴亏。如遇天灾人祸,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谈判能力,往往明知是因为“不可抗力”却得不到对方的让步,贸促会颁发的“赦免令”(即“不可抗力证明书”)正是为了帮助企业免吃“哑巴亏”。
        十一要敢打涉外官司。涉外商事纠纷中,企业如果抱着厌诉的态度消极应对甚至缺席法庭裁判,往往不得不承担最不利于自己的裁决结果。贸促会在商事、投资、海事等各个领域的裁决机构多次为中国企业赢回利益乃至国际影响力,这警示企业,出海面对国际官司一定要“敢打敢赢”。
        此外,企业出海还要善于出奇制胜——利用贸促会的全球网络优势多渠道敦促履约;要打蛇七寸——对不法商人列入贸促会黑名单,使其“不得不”合法、“不得不”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