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分布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对外投资大国地位日益巩固。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互利共赢取得突出成效,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2017年,对外投资实现了新发展新提高,对外投资行业结构更加优化,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整体结构更加优化,质量不断提升,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切实有效遏制。对外投资的发展对扩大进出口、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中国与有关国家经贸关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2000年正式提出的。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建设经贸强国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从对外投资的大国向强国迈进,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成为未来对外投资管理和发展的关键点。
在对外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中,要更加强调突出实体经济导向。对外投资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提高对外投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要切实做好境外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查,支持发展战略清晰、坚持主业、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对外投资,遏制盲目并购等非理性投资行为,反对企业借机向境外转移资产。政府要鼓励银企、产学研、中外多方合作,推动设计咨询、投融资、建营一体化企业联合“走出去”,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和重点项目,引导企业有效防范风险,提升对外投资整体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构建对外投资监管长效机制,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切实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断创新对外投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备案报告管理制度,加强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境外投资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工作。政府应当强化“鼓励发展+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按照“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向和领域。此外,对外投资的便利化不仅应当成为对外国来华企业的“福利”,更应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项“福利”,从而在一视同仁中切实促进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迅速扩大的对外投资规模,要求提升对外投资管理的法治化和透明度。截至目前,有关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表现,如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法律层级较低,法律效力较弱,导致相关内容的变动过多过快,降低了对外投资管理的可预期性。因此,扎实有序地推进《境外投资条例》的早日出台意义重大。通过建立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能够为企业海外投资行为提供稳定的法律预期,能够借助法治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主动规范投资行为,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风险,做到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地位相比,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与GDP比率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持续改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随着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投资合作将继续深入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可以预见,在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中国企业将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参与国际投资合作,实现对外投资从规模扩张型进入质量效益型发展新阶段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