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特别是去发达国家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是躲不过的暗礁。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简称CFIUS)一向是中国企业并购的隐痛,其负责对涉嫌国家安全的外资取得控制的交易进行审查,并且有权力制止或终止某项交易。2017年,CFIUS国家安全审查较往年发生了不少变化,在实践中呈现出审查标准更高、审查尺度更严的趋势。随着2017年下半年CFIUS新立法提案的提出,未来,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力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据美国财政部统计,往年因CFIUS审查并由于美国国家安全原因导致交易未能完成的数量均不超过10起,2015年为3起,2016年为6起(其中1项交易被总统予以否决,5项被交易方主动放弃)。而据相关数据估计,2017年,因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原因导致交易未能完成的数量约为20起,较以往有显著增长。而未能通过审查的中国投资交易数量也相应有所上升。
针对这一状况,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杜江指出,虽然2017年CFIUS否决的交易较往年有显著增长,但外国赴美投资的总体申报案件数量也在大幅上升。因CFIUS审查而未能完成的交易仍然占少数,但这个统计并没有包含实质上因担心潜在的CFIUS审查风险而主动放弃的交易。
此外,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主动撤回再申报的交易数量较前两年继续增加,这类交易的动因也与往年有所不同。“2017年以前,一些案件在到达审查程序期限时,CFIUS仍在与交易方谈判缓解协议。为了规避审查期限的限制,为缓解协议谈判争取时间,CFIUS通常会允许交易方通过撤回并重新申报的方式重算审查程序期限。”杜江介绍道,而2017年,撤回并重新申报案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原因也不尽相同。2017年,有很多交易方担心审限到期后CFIUS不经缓解协议谈判直接不予批准交易,或者建议美国总统阻止交易,因而主动向CFIUS提出撤回并重新申报的请求。
同时,2017年,CFIUS审查周期普遍延长,主要表现为经历多轮审查的案件数量增多,以及单轮审查时间加长。“审查周期的延长很大程度上归咎于CFIUS的审查资源跟不上快速增长的审查工作量。仅2017年,CFIUS审查工作量就比2016年增长约40%,其中要求采取缓解措施的案件和不予批准的案件数量也增长了30%—40%,而这两类交易需要消耗CFIUS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杜江表示,CFIUS的审查资源短缺的直接后果除了审查周期延长外,还导致需要CFIUS后续监管投入较大的缓解协议和附条件通过的交易明显减少。尤其是针对中国投资的审查,出现了较多未经过缓解协议协商而直接不予批准的案例。
“中国企业,特别是和国有资本有关的企业,在境外常常是被人戴有色眼镜来看。经常有国外媒体认为中国企业是受政府控制的,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是为了获取资源。”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萍表示,实践中,很多中企对外投资是为了实现国际化战略和提升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采用公开透明的治理结构。这些积极的信号应该充分释放到海外市场和监管机构,使其他国家能以一种中立的态度看待中国投资者。
“考虑到近期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趋势,2018年,中企赴美投资应尽早考虑国家安全审查风险。”杜江认为,如企业在交易决策时或者交易进行中忽视了向CFIUS申报,以及可能导致交易被否决的因素,都会额外增加相关交易的法律风险。如果企业不确定相关交易是否需要申报,建议交易方尽早主动咨询专业团队进行评估,视交易的需要调整优化交易结构,并在申报前在专业律师的协助下与CFIUS进行非正式磋商,以尽可能降低因投资形式导致的CFIUS审查风险。
另外,媒体公关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很多国家,政府的决策一定程度上是受媒体影响的,而中国企业往往并不擅长公关。”徐萍认为,我国企业应加大投入,提高相关能力。杜江也表示,中国投资人应关注竞争对手在CFIUS审查方面的游说活动,做好各方舆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