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贸易战 

    解释:指的是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 

    案例:回顾历史,美国曾多次主动挑起贸易战,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是对日本和欧洲。从1975年~1991年,美国共向日本发起了15次301调查。美国和日本在1981年达成协议,日本为缓和美国政府不满而“自愿出口限制”,日本汽车制造商也不断在美国开设工厂,实现在美国的本地化生产。然而,在启动对日贸易战后的10年,美日贸易逆差并未得到改变,1987年美日逆差曾达到567亿美元高峰,这段时间内逆差水平基本都在400亿美元之上。 

    301条款是什么 

    解释:301调查是美国《1974贸易法》的一项条款。根据该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可以对外国法律、政策或做法进行调查,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并决定是否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停止执行有关协定等报复措施。对于遭受301条款贸易调查的对象国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出口商品丢失美国市场份额的风险,进而影响本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301条款的上一次大规模应用还是在1980年代,自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国际贸易争端逐步转移到WTO平台上,美国也暂时中止了使用301条款。然而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再次启用301条款难免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案例:2017年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对我国启动301调查,主要针对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有关的法律政策或做法。 

    美国历史上曾对中国动用五次301条款。中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争端由来已久,在1990年美国就将中国升级列为“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并于分别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使用特别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实施特别301调查(分别历时9、8、2个月),最终通过谈判分别达成了三个知识产权协议。除了知识产权调查外,1991年10月还对中国发起了市场准入的301调查,为期12个月,主要针对中国对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不公平壁垒问题,在1992年谈判达成协议。2010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0.16, 0.00, 0.00%)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合意。 

    日本是美国发起301调查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美国历史上向日本发起16起301调查,占总调查数量的13%。1989年6月,美国在同一日对日本发起了三起301调查,分别是关于(1)卫星政府采购;(2)巨型计算机政府采购和(3)木材产品的技术歧视性使用。三项调查全部与市场准入相关,但是与巴西的直接限制不同,日本的相关政策均采用限制政府采购和设立间接性准入标准的方式。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再次启用超级301条款,对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并将贸易制裁措施延长至1997年。 

    232条款是什么 

    解释:1962年的贸易扩展法第232节授权美国商务部负责对特定进口商品进行全面调查以确定该进口商品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与反倾销调查的裁决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负责不同,232调查的最后决定是由美国总统做出的, 232调查报告完成并提交美国总统后,如果报告确定该商品的进口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总统有90天时间来决定是否根据232条款的授权采取措施。

    案例:232调查数量远远少于反倾销立案数量,自1980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只开展过14项232调查。而最终采取限制措施的非常少,典型案例如下:1992年对集成电路陶瓷封装的232调查,采取的措施是美国国防部为美国国内相关工业提供研究和发展资金:1988年对滚动轴承的232调查调查,采取的措施是对喷气发动机超精密轴承、用于制导系统的微型轴承和仪器仪表用精密轴承实施采购限制,即对指定范围和特定用途的精密、微型滚动轴承限制进口:1986年对金属切削和成形机床的调查,采取的措施是与多个国家在进口方面达成自愿约束协议,并制定积极的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