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中国制造业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不断缩减,已经基本实现全行业对外开放格局。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其中,制造业领域,汽车行业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取消船舶、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各领域限制,基本形成全行业开放。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表明我国制造业基本形成全行业开放,对外开放水平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为下一步进一步推动相关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制造业对外开放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渠道日趋常态化。”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今年4月表示,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从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
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
苗圩认为,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回报。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17.0%、12.3%、4.6%和1.8%。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表示,中国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幅度较大,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策略整体较为成功,体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当前的开放举措将使民族汽车品牌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这些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对推动相关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就制造业的进一步开放对国内制造业及企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文龙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开放举措不仅短期内对中国造船、修船市场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因为中国船舶市场主要以大型央企为主,如中船重工等都是巨无霸企业,韩国、日本企业要想控股比较困难,而且为未来进一步深化中日韩船舶行业之间合作意义重大。“目前全球造船业主要是中日韩三分天下,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再限于中方控股的条件限制,有些合作难以开展。中国取消船舶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后,不再追求主导权,为下一步三国之间开展合作奠定了可能。而且在目前全球船舶市场处于低迷状态背景下,中日韩三国船舶企业都有抱团取暖的需求。”
胡文龙判断,未来,中国船舶企业可以跟韩国、日本在船舶特殊部件、焊接技术研发等领域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让其控股,进行新技术攻关。现在订单方对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中日韩作为三个主要造船方,有动力去联合攻关,解决这些技术难题。
以汽车领域为例,卢进勇谈道,当前的开放举措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充分考虑了国内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汽车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产生了一个双赢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成长壮大起来,中国不仅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而且汽车产业拉动了经济发展,满足了老百姓生活需要,使我们进入“汽车时代”。同时,外国汽车厂商在中国赚取了应得的收益。外资汽车企业也会对汽车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持欢迎的态度,因为一方面它们可以进入新的领域;另一方面提高股比有助于其按照自己的计划、经营管理理念开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