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不仅以长久的友谊为支撑,更有着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基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这样的合作带入了全球化的新时代,是一个连接中国和非洲的非凡项目。
中非关系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的船队曾抵达过东非。中非之间正式的外交关系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建立的,伴随着第一波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中非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非间的经济纽带已经从采掘业的贸易和投资拓展到了各个领域,包括通讯业、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金融业、传媒业和农业。同时,中非在国际安全与和平问题上也有所合作。
非洲是一个人口总量接近中国的辽阔大陆。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很多人却仍生活在贫困当中。非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预计2050年世界65%的可耕地将在非洲,这些土地有能力养活那时总量达90亿的世界人口。
非洲是最古老的大陆之一,但有着全世界最年轻化的人口。目前,非洲人口的年龄中值是19.5岁。预计2050年非洲的青年人(15到24岁)数量将超过5亿。根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在2015年,非洲有1200万的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市场,但仅有310万个新增工作。这是非洲主要面临的挑战之一。这也可能带来机遇。如果非洲国家能够学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有远见地在青年人身上进行恰当水平地投资,那么这样的人口红利将会很大程度改变非洲大陆的现状。
以我自己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为例。和中国一样,埃塞俄比亚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对于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们的人民感到骄傲。两国之间建立起的双赢关系是国际合作中很成功的范例。2011年开工的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亚吉铁路)在今年1月1号正式开通运营。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增强了推动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
充满抱负的非洲青年领袖们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将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目前,埃塞俄比亚有着非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被誉为“非洲大陆上的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胜任力,以适应这个日益变化的全球舞台。培养学生和未来领导者显得尤为重要。强调人文关怀和远大视野的领导力培养是达到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着冲突。虽然自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已经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世界的人口总量是72亿左右,是1750年的9倍。这给经济发展、社会融合和环境保护提出了巨大要求。
这是一个充满环境危机的时代,它们大多都是人类造成的。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总而言之,我们正在挑战地球适应人类活动能力的极限。另外,多边主义精神正在遭受破坏。国际贸易争端也初现端倪。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多人脱离了贫困。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自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几亿人民的脱贫,也在全国各地铺设起了医疗体系、教育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中国正走向为世界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道路上。这背后有着强大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做支撑。当然,这样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加速环境保护和减少城乡差距是两个很重要的议题。
根据Business Insider新闻平台,“中国正在执行一个建成绿色强国的使命,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2017年,中国在该领域的投资达到了1266.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0%。在过去十年,中国不断减少煤炭和其他矿物燃料的消费,这一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清晰地验证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众多领域扮演着领导角色。
南亚和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正在被极端的贫穷和饥饿笼罩着。没有解决这些地区的发展问题,那么世界和平及其可持续发展将很难实现。融入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的战略合作关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些合作关系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建立。南南合作、北南合作都是很好的开始。
因此,中国和非洲的战略合作关系必须惠及双方。这个合作关系必须是全方位的,需要包括政府效能的提高。因此,我特别欣赏清华大学组建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的举动。这将有助于非洲国家增强其领导和管理效能,这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着组织机构层面。同时也能加强两个伟大文明的交流。我们需要在人力资源发展领域做出更多的投资,将非洲庞大的年轻人数量转化为服务所有人的一个机会。因此,选择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联盟委员会和其他机构合作,并建立中非领导力发展中心,清华大学的这一决定是及时且富有洞见的。
教育是发展的重要引擎,也能够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领导力的缺失对于很多社会而言都是很大的一个限制发展的因素,特别在非洲。因此,我们需要推动政府、国际组织、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的合作。过往的经验已经说明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系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清华大学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席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