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稳外资稳外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量:828 发布于: 2020-02-27

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尽快弥补市场缺陷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把中国打造成为一个更加与国际接轨的经济体。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央提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稳外资是“六稳”工作的重要一环,做好稳外资工作,事关我国国际声誉和发展环境,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下一步将采取六大举措稳外资:推动更多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继续扩大外资准入领域,提升开放平台,加强外资合法权益保护,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此次疫情涉及的区域较广,涵盖了我国所有利用外资大省,封闭、隔离、停工等措施使各行业的外资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从生产角度分析,产业链终端、面向消费者的外资企业受疫情冲击最大,影响也最直接。对外资工业企业的影响主要是供应链中断、职工返岗、防控物资保障等难题。”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复工延缓,一些地方的外企生产经营和招商引资活动受到影响。为支持外资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商务部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商务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帮助外资企业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并指导外资企业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收、社保等各类帮扶解困政策,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

郝红梅认为,如果疫情令开工率不足,企业预期不稳,叠加此前贸易环境的影响和国内劳动成本上升,无疑会进一步减弱外资的发展信心,这种影响更为深远,也很难进行估算。市场信心受到一定损伤会使投资者形成相对固定的预期,从而对中长期投资行为作出调整。

“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开始见效,上海、山东、湖南等地重点外资企业复工率已经超过80%,山东32家韩资汽车配件企业已于2月15日前全部复工,稳定了全球汽车供应链。”任鸿斌表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勇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政策有效助力外企复工复产,使得更多外资企业的信心增强,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

“目前出台的各项保障性政策,稳定了投资者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避免疫情对我国吸收外资造成持续性、破坏性影响。”郝红梅表示。

任鸿斌指出,疫情对今年一季度吸收外资的影响会较为明显,但影响是阶段性的、可控的。从长远看,中国吸收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大多数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和战略没有改变,中国仍将是全球企业投资的热土。

近年来,中国一直稳居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尽管2019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资低迷,但中国吸收外资依然高达1400亿美元。

“疫情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变数,来访的外商团组和出国招商团组大量取消或推迟,部分在谈的外商投资项目延缓,一些在建的外资项目推后。”郝红梅表示。

为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商务部提出创新和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外资企业动态监测等多项措施。一些地方通过网上洽谈、视频招标、在线签约等方式,将“面对面”交流改为“屏对屏”沟通;通过加强与境内外商协会合作,以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新方式,争取外资项目落地。

郝红梅建议,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促外资项目落地:一是动态监测企业订单、就业、资金链、供应链受影响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出台救助式政策或生存性政策,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的方式给企业减负,把保障企业生存作为首要任务。二是抓好因疫情影响延期增资和项目洽谈的有关工作,尤其是抓好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推动更多企业增资扩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三是加快推动市场需求强烈的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尽快落地实施,如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

“应将外资企业的感受作为下一阶段提升营商环境改革效果的一个检验标准。要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和信息公开化与透明度。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尽快弥补市场缺陷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把中国打造成为一个更加与国际接轨的经济体。”郝红梅表示。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