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十年,世界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贸克服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重重艰难险阻,在复杂严峻环境中不仅保持了较高增速,而且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成就全球瞩目,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一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为中国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发展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值高达39.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是2001年4.22万亿元的9倍多,20年间年均增速12.2%。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24.4万亿元);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1年,历史性跨越5万亿、6万亿美元大关(6.05万亿美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9%。同时,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也逐步提升,由2001年的4%、2013年的10%,大幅提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4.9%,这也是自1958年以来全球单一经济体的最高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外贸巨大成就不仅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机电产品占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降低,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相较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要素消耗低、节能环保等特点,机电产品占比提升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12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出口总值的57.6%;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4188.9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出口总值的20.4%。2021年,出口机电产品12.83万亿元,占全国货物出口总值的59%;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占比降至18.1%;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等产品进出口增长强劲,增速分别高达12.9%、9.3%、104.6%。2022年上半年,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9.72万亿元,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上升至49.1%,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笔记本电脑、仪器仪表等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超过1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99万亿元,占全国货物出口总值的比重进一步降至17.8%。
三是市场多元化成效明显,区域贸易渐趋平衡,贸易稳定性安全性增强
十年来,中国外贸持之以恒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传统国际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国内东部地区贸易份额仍占主导,但中西部地区增速快、潜力大、占比逐步提高,国内外市场分散度、均匀度日趋改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韧性逐步增强。2012年,东盟还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4000.9亿美元,占我外贸10.3%比重;2020年东盟成为我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东盟继续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达5.67万亿元,占我外贸14.5%比重。相对来说,2012年,欧盟是我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5460.4亿美元,占我外贸14.1%比重;2021年,双边贸易额5.35万亿元,外贸占比略有降低,为13.7%。十年来,尽管中美经贸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波折,但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12年双边贸易额4846.8亿美元,占我外贸12.5%比重,2021年达到4.88万亿元,外贸占比基本稳定。2021年,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贸易伙伴合计占我外贸38.3%比重,东盟、非洲、拉丁美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外贸占比则由2001年的16%提升至2021年的30.7%,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几乎平分秋色。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日益密切,2013年至2021年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占我外贸比重从25%提升至29.7%。
十年来,中西部地区外贸迅速发展,全国外贸占比不断提升,东部地区占比相对降低,区域之间外贸平衡发展趋势明显。2012年,我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进出口总值全国占比25.4%;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和福建七省市外贸全国占比高达79.9%;中西部地区全国占比为12.7%。2021年广东外贸全国占比下降将近一半,为12.9%;上述七省市外贸全国占比降至41.8%;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高歌猛进,2022年1季度进出口总值达1.5万亿元,增长45.1%,增速比全国外贸整体高15.9个百分点,全国外贸占比上升至17.8%。
新型开放区域贸易增长成为我外贸发展一大引擎,也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2021年我国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分别增长24.3%、26.4%和57.7%。
四是贸易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外贸已占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为中国外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期处于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近十年,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已代替外资企业成为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49%,民营企业进出口占31.6%,国有企业占19.4%。2021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56.7万家,比2001年增加了5.3倍。20年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贸易比重由2001年的6.1%、2012年的31.6%,提升至2021年的48.6%,外资企业占比降至35.9%,国有企业占比15.5%。2022年上半年,外贸经营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0.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42.5万家,进出口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6%。
五是一般贸易超六成,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
相对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具有国内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产业安全性稳定性好等特点。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外贸半壁江山,2001年全国外贸占比55.45%,2002年至2007年平均比重为53.07%。近年来,加工贸易占比逐渐降低,一般贸易大幅提升。2012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0098亿美元,外贸占比52%;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亿美元,外贸占比34.8%。202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4.08万亿元,占61.6%;加工贸易进出口8.5万亿元,占比21.7%。2022年上半年,一般贸易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4.2%。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动能强劲。跨境电商具有无接触、交易链条短、海外仓等独特优势,在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触网上线、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方面作用巨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蓬勃发展,成为外贸发展有生力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增长更为迅猛,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98万亿元,增长15%;市场采购出口9303.9亿元,增长32.1%,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3%,拉动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分别增长24.3%、26.4%和57.7%。2022年上半年,外贸新业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增长28.7%,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33.4%。
六是外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十年来,自贸区战略有序实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联通。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我国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已约占我国外贸总额35%。其中,我国与亚太14国签署的RCEP,成为目前全球最大、高质量的自贸协定。2013年之后,我国已建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了16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31个市场采购试点,外贸发展平台日益丰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开始实施,外贸外资法规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推进,整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2021年12月,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2.97小时和1.23小时,分别较2017年缩短了66.14%和89.98%。外贸营商环境的日益优化,贸促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